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以来,绿色金融发展热情受到激发,绿色金融政策也逐渐完备。怎么样看待2021年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状况?绿色金融创新应该重点在哪些方向上着力?对于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碳金融发展有哪些建议?就以上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
《金融时报》记者:您怎么样看待去年绿色金融的整体发展状况?绿色金融创新应该重点在哪些方向上着力?
一是政策目标清晰化。人民银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妥善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稳妥有序。2021年末,江苏绿色信贷余额1.65万亿元,占全国10.4%,同比增长40.0%。
二是支持工具多元化。人民银行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既聚焦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重点行业,又深入参与到煤炭行业的低碳转型发展中。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创新绿色再贷款产品“苏碳融”和绿色再贴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小微绿色低碳领域的融资支持。截至2021年末,已通过“苏碳融”和绿色再贴现支持绿色企业1376家,金额215.7亿元,直接推动年减排二氧化碳291.3万吨,年节约标准煤110.2万吨。
三是金融理财产品丰富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大力推广“环保贷”“节水贷”等政银金融理财产品,鼓励金融机构用足用好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债券品种,同时积极创新碳排放权等绿色信贷产品。2021年,江苏省“环保贷”累计支持绿色项目385个,发放贷款240亿元,节约企业融资成本约2亿元。南京银行开发全国首款贷款利率与碳表现挂钩金融理财产品,江苏银行落地全国首单ESG表现挂钩贷款,创新碳配额、CCER等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四是基础设施系统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产业部门联合建立“央行资金重点支持省级绿色企业库”,指导金融机构以产业导向和绿色主营业务占比为核心开展绿色企业筛选,已有入库企业近3000家;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披露机制,指导获得人民银行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定期公开披露碳减排信息,已有63家省内法人银行机构初步建立了环境信息公开披露制度,主动披露或报送环境信息。
未来,绿色金融可以着重“跨领域融合创新”,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有机融合,精准支持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高科技绿色项目和绿色涉农、民营小微和公益性业务占比较大的绿色项目。
《金融时报》记者:去年,全国碳市场建立,碳中和迈出重要一步。不过整体看来,碳市场仍是一个现货市场,您对下一步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碳金融发展有哪些建议?
郭新明: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开市,反映碳排放权益的价格机制初步形成。未来,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日趋多元,新型碳金融工具逐步完善。在参与碳市场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一是创新推出基于碳排放权益的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产品,为开展绿色低碳转型的减排企业和碳交易项目提供信贷融资支持;二是开展碳交易项目咨询、财务顾问、账户管理等碳交易中间业务。
第二步是直接参与碳交易市场。一是自身参与碳交易,在未来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可以设立碳排放交易基金,充当碳配额做市商角色,通过买卖价差获取收益;二是创新碳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研发涉及碳定价、碳交易、碳履约等过程的保险产品,深度参与碳市场交易的完整周期。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下一篇:企业战略分析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