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官网平台入口
编者按:在《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实施三周年之际,健康界特推出“医疗质量管理工具”系列报道,梳理各工具的定义、历史、热点和趋势,并精选相关应用案例,希望能帮大家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医疗质量管理工具。
品管圈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尽管起源于企业经管,但却普遍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随着医院对于运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品管圈这种灵活简单,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工具,应用会更加广泛。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QC)是指相同、相近或者互补的工作场地群体主动形成小圈团队,发扬团队精神和优势,齐心协力,根据相关活动流程与规则,共同应对和处理工作中存在的状况和问题。
品管的概念起始于1950年Deming﹝戴明﹞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以及1954年Juran(朱兰)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1962年,日本石川馨博士创造了品管圈活动,将其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和美国专门设立品管部不同,日本的品管圈(国内又称质量管理小组)是由具有相近或互补工作场地的工作人员为某个共同的目的临时组成,具有节省人力、结构灵活、提升跨部门人员凝聚力等作用。
大陆最早关于品管圈的文献出现于1996年。进入21世纪,“品管圈”开始逐渐被用于医疗卫生、教育、经济等行业,以“品管圈”为关键词的文献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于2012年后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人员韦娜的研究,截至2018年8月,品管圈在中国的应用研究大多分布在在医疗卫生中,占相关研究的97.6%,在医疗卫生中又以临床医学、药学、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最为广泛。
根据知网统计,截至10月29日,2019年对于品管圈的研究文献共有953篇,其中与护理相关的有730篇,占全年总数79.6%,而在2018年8月以前,关于品管圈在护理方面的应用研究仅占总数的5.3%,这说明近一年来,品管圈被大范围的应用于护理领域,其中大多分布在在临床护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教学等方面。
临床医学是品管圈引入医疗卫生领域以来使用最广泛的领域,主要集中应用在临床质量控制,降低医疗风险例如医院感染、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主要为提升医学诊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品管圈在药学领域的应用较早,早期主要被用于优化药学服务流程、减少送药差错、提升退药管理质量等方面,但近一年来医药管理模式一直在变化,转换药学服务模式、提升药学服务的品质开始备受重视,品管圈开始大范围的应用于提升用药安全、缩短住院药房药品调配时间、降低药占比等方面。
在医院管理中,当不知道医院真正的问题有哪些,甚至不知道主体问题在哪里时,可应用品管圈工具对问题现在的状况进行摸底,为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找到方法和路径。
第一阶段的活动内容有组圈、制订活动计划、活动目标设定、现状数据和整理、缘由分析、拟定对策。在这一阶段中需要确定圈组基本成员,活动主题和计划,还需要对活动前的数据来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拟定相应的对策。
第二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实施对策及反馈、效果确认。在对策实施过程中圈员和圈组需要定时进行自我查检,发现并处理问题。如若拟定的对策无效的,则需要返回上一阶段中寻找原因,再重新拟定对策,有效的则进入下一阶段。
第三阶段是对品管圈活动进行总结及成果的发表。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数据,总结活动中收获的无形成果与有形成果。此外,还需要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为下次再开展活动积累经验。
1)领导要重视品管圈活动,品管圈源于基层,产生于班组,领导积极号召组织所有成员参加,品管圈活动才会如虎添翼。
2)目前对于品管圈的使用存在着选题局限、手法不熟练、流程不够通畅等问题,医院应加强内部人员特别管理人员关于品管圈使用的培训,增强品管圈使用效果。
3)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到的有效对策,医院要建立相关的标准化方案及制度,将对策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药学部曾于2018年1月利用品管圈对医院药占比指标来管理,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